编者按:
历史从未走远,至今铭记在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津日报》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追寻海河两岸永不褪色的抗战印记,近日,刊发报道《三段战火 一生忠诚 —— 一位96岁抗战老兵的烽火记忆与赤子初心》,讲述了百利装备集团离休干部原天津市立新工具厂党总支书记王世岭的感人事迹,让在战火中淬炼的信仰之光,穿越流逝岁月,焕发出磅礴的前行力量。
津城的夏日,宁静而闲适,南开区灵隐道上,一幢朴素的居民楼内,96岁的王世岭正端坐在电视机前,腰背挺直,精神矍铄,清亮有神的目光中,透着历经沧桑后的坚毅与温和。老人喜欢军事节目,每天必看。
当历史隐入烟火,英雄归于平凡,记忆永不褪色。鲐背之年,这位曾见证过烽火岁月,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心心念念的仍是祖国的不断强大。
“那一年,我才16岁。”记忆的片段在老人断续的讲述中铺陈开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王世岭出生在原静海县青凝侯村(现隶属于西青区)一个贫苦家庭,从小饱尝生活的疾苦。“那时候,乡亲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吃不饱、穿不暖,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更是让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王世岭说。
不堪忍受被奴役的生活,1945年初,王世岭跟着堂哥一起参加了八路军。“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世岭始终信念坚定。他说,尽管当时年纪尚小,但清楚得很,八路军才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部队。
王世岭先是加入了津南支队张景贵区小队,后被编入晋察冀独立八旅24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们和敌人的斗争主要是游击战——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老人至今清晰记得一场发生在废弃铁路边的伏击战,“那一战打得漂亮,日军巡逻队措手不及,‘落花流水’,十几个俘虏被我们扭送到静海县。”说话间,王世岭爽朗地笑了。
1946年春天,也就是王世岭参军的转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战争是残酷的,总有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再也回不来,但我们依然前赴后继,从不惧怕。”王世岭说,有人问过他,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共产党、八路军不畏缩、不怕死、向前冲,为什么?“因为我们身后站着人民啊!”
在记者和这位年过九旬的抗战老兵交谈的一个多小时里,一些战争的细节老人已记不清楚了,甚至说不出战斗的地点和战友的名字,但“人民”二字是他提及最多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八路军打日本鬼子为了人民,靠的也是人民。”王世岭回忆,在天津南部地区开展游击战期间,当地百姓就是八路军的“眼睛”和“耳朵”。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为部队传递情报。在物资供应上,老百姓更是倾尽所有,即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仅有的粮食和布料送给八路军。
“一次我执行通信任务,没吃饭赶了好长时间的路,饿得快要不行了,多亏老百姓拿出省下的食物给我吃……”在王世岭看来,正是有了人民群众这座坚实的靠山,八路军才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一次次化险为夷,取得战斗的胜利。
日本宣布投降那天,王世岭所在的部队正在张家口一带,“没有庆祝仪式,战友们喜极而泣。”老人有些激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世岭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继续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后来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王世岭主动请缨,加入探照灯团五连,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
战火锻造忠诚,岁月沉淀信仰。战争结束后,王世岭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至山西省阳泉市的一家运输公司,开始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工作。而后,他辗转回到天津,继续从事党的工作,直至离休。
王世岭的离休生活,低调而简朴。“父亲很少对人讲述他戎马辉煌的前半生,荣誉和勋章都被深藏在箱底。”在王世岭的大儿子王玉成眼里,父亲严厉且倔强。这份倔强,贯穿了他的晚年。即便罹患肠癌,本可享受特别照护,也被他拒绝了。“如今,父亲已接近百岁高龄,出门理发仍坚持步行前往,不让人搀扶。”王玉成的话语中,有心疼,更有敬意。
“今天的生活很幸福,吃得饱、穿得暖!”这是王世岭经常对儿子、儿媳说的话,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满足。这句朴素至极的话语,是老人对那段浸透血与火的苦难岁月最深情的告慰,也是对今日和平繁荣盛世最真挚的礼赞。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是像王世岭一样的老兵们用青春的热血、无畏的牺牲和一生的忠诚,写给今日之中国的动人诗章。
来源|天津日报